欧盟CBAM过渡期与美301升级并行,碳价与关税双压下订单向墨土东南亚转移?

碳边境税与关税升级:欧美两套路数重塑全球供应链

布鲁塞尔盯报表,华盛顿加清单。欧洲把“碳”写进通关,美国把“安全”写进贸易,两套打法,企业都得跟。

欧盟CBAM进入过渡期,按(EU) 2023/1773执行。钢铁、铝、化肥、水泥、电力、氢六类,进口商按季度上报嵌入排放,2026起按EU ETS周均价买CBAM证书,第三国碳价可抵扣。一句话,先把表格填齐,再谈价格。

欧委会文件的原话摆着:“CBAM不是税,是防止碳泄漏的机制。”行业更关心账:ETS价格这两年在60–100欧/吨晃,Scope 1/2怎么核,供应商谁来做MRV,这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美国的路数不绕弯。2024年对华301调整:电动车关税提到100%,部分半导体走到50%,太阳能电池50%;出口管制的“guardrails”继续加固。商务部长雷蒙多常说:“我们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不会牺牲国家安全。”口径很清晰。

链条怎么改?订单在重排。墨西哥、土耳其承接组装,东南亚补产能,欧洲进口商催着要工厂级排放数据;韩国K-ETS老练些,外贸公司习惯用国内配额与CBAM口径对齐。港口和报关行一句话:“单据越细,箱子越慢”,但不做合规,进不去市场。

政策背后是两种治理逻辑。欧盟用规则压舱,给企业一套可预测KPI;美国用关税和管制划红线,把关键技术圈起来。“去风险,不是脱钩”,这是欧方常挂在嘴边的目标;企业听到的是两端都要投建模和风控。

接下来要看三件事:CBAM扩围是否进制造业更多细分;美国选后301和出口管制是否再加码;新兴市场会不会上本地碳价与认证,形成“通关白名单”。资本有句老话:钱跟着确定性走。

你在当地外贸或制造链上,CBAM报表、301加税,哪个影响更直?有无一线合规或改线的实战案例,欢迎用你所在城市的视角补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