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月饼两个人才能抬得动,好家伙!”你很难想象,一个奥运冠军的家里,中秋节前最热闹的事,居然是她爸在村里给游客分一块重达一百八十斤的大月饼。
这画面多少有点魔幻,旁边帮忙抬月饼的甚至还有个老外,不知道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朋友,总之场面一度非常喜庆。全红婵的父亲,那个皮肤黝黑的男人,乐呵呵地张罗着,还给每个领月饼的人发一瓶矿泉水,生怕大家噎着了。这份周到,带着庄稼人特有的实在。
就在全爸爸忙着搞“乡村大联欢”的时候,全妈妈正在家里,为另一场重要的“仪式”做准备。她要回娘家送节礼,这在农村是顶重要的人情往来。镜子前,她有些笨拙地戴上一条翡翠项链,又套上一个同色的手镯。这身行头,平常在村里干活时是见不着的,看得出来,是为了回娘家特意撑起的“场面”,那翡翠的成色相当不错,透着温润的光。
这或许是女儿成名后,生活带给她的为数不多的、可以理直气壮“显摆”一下的时刻。这种显摆不讨人厌,反而透着一股子可爱,是那种苦了大半辈子,终于能抬头挺胸的扬眉吐气。汽车后备箱里塞满了她给娘家人带的礼物,月饼、柚子、米面油,多到几乎关不上门,等到了娘家客厅里一摆,满满当当,这阵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说服力。
很多人会想,女儿成了世界冠军,家里条件好了,他们怎么不搬到城里去住大房子?全红婵的父母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小日子,似乎并没有被从天而降的名利打乱节奏。女儿在外面为国争光,备战全运会,或许中秋都回不了家。而他们,一个在村里延续着乡里乡亲的热闹,一个操持着最传统的人情世故。
他们身上的那股劲儿,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清醒。外界的喧嚣再大,也大不过迈合村的蝉鸣和乡亲们的笑声。钱是多了,但生活的根没变,待人接物的本分也没变。全妈妈戴上翡翠,是为了给娘家人长脸,是衣锦还乡最朴素的表达;全爸爸分发巨型月饼,则是把女儿的荣光,变成了一场人人有份的福气。
这种“富裕了却依旧接地气”的反差,恰恰是这个家庭最打动人的地方。他们没有把自己当成名人的父母,而是始终记得自己是“全红婵的爸妈”,是那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小姑娘最坚实的后盾。
生活富足了,最好的状态或许就是这样,有能力让家人过得更好,也有心气与周围的人分享这份喜悦。至于那些虚无缥缈的身份转变,对他们来说,可能还不如一块实实在在的月饼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