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繁花》编剧纠纷引发的录音风波,让92岁的游本意外成为舆论焦点。 录音中,编剧秦雯私下吐槽游本昌“信佛是立人设”,嘲讽他主动讨论剧本是“纠缠”,甚至将老艺术家朋友圈的修行感悟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位曾因“济公”一角成为几代人记忆的演员,在年过九旬时因对艺术的纯粹执着,反而被卷入了一场关于“人设”的荒诞争议。
“戏疯子”的执着,成了别人眼中的“戏”
游本昌在《繁花》片场的状态,曾让许多年轻演员动容。 近90岁的他拒绝特殊照顾,突发心悸时仍攥着剧本念台词;为演好“爷叔”,他连续10小时驻守片场,连房车都不愿回,只因担心“气场散了戏就断了”。 导演不喊停,他能一直演下去,甚至深夜主动为年轻演员搭戏。 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贯穿了他从《济公》到《繁花》的半个多世纪1985年拍“吃臭肉”戏份时,他吞下变质生肉导致腹泻三天;被群演真打至腿伤,也坚持不用替身。
然而,这种对艺术的敬畏在录音风波中成了被解构的素材。游本昌主动加编剧秦雯微信想探讨角色,对方却以“我老公又不负责他那组戏”敷衍过去。 事后,他仍公开感谢秦雯“把角色写得好”,却不知私下被嘲讽“立人设”。 更讽刺的是,网友发现游本昌的角色台词实由编剧古二用沪语创作,与秦雯关联甚微。
朋友圈修行感悟,戳中了谁的痛点?
游本昌的朋友圈内容,成了这场风波中的关键靶子。 他日常分享的礼佛心得、修行感悟,被秦雯在录音中定义为“立人设”的证据。 但熟悉游本昌的人都知道,他晚年卖房排演亏损话剧《弘一法师》,拒绝商业代言,退出评奖活动,反复强调“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有网友反问:“他若真图名利,何必90岁还卖房排话剧? 早该靠济公情怀赚得盆满钵满了。”
更荒诞的是,游本昌的“佛系”行为早有痕迹。 2023年《繁花》热播后,他婉拒颁奖礼邀约,称“机会该留给年轻人”。 拍摄期间,他几乎是剧组最低调的人,除必要戏分外鲜少现身。 这种淡泊与录音中“人设”的指控,形成了尖锐对比。
“伯乐”与“后辈”:一场错位的对话
风波中的另一种反差,是秦雯对恩人陈道明的态度。 录音里,她调侃陈道明“努力拗洋气”,称其推荐的书“自己都没看过”。 但回溯2007年,正是陈道明担任《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监制时,将初入行的秦雯拉进剧组,让她获得首部署名作品。 此后陈道明多次为她的《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出演配角撑场,而如今却成了私下嘲讽的对象。
同样错位的还有游本昌与年轻创作者的互动。 他视剧组年轻人为“娃娃”,喜欢聊戏、探讨表演,却被人理解为“纠缠”。 编剧古二(程骏年)曝光的信息显示,游本昌曾因想深入讨论剧本被王家卫派人“半小时带离”。 老艺术家的真诚,在功利化的圈层成了一种“不合时宜”。
署名权纠纷背后,老艺术家的名字成了“工具”
游本昌被卷入风波,本质是《繁花》编剧署名权争夺的衍生剧。 编剧古二控诉自己为剧情主线(如阿宝的股票金融线、李李复仇线)贡献关键构思,最终署名却被秦雯独占。 录音中王家卫提及“秦雯只写感情戏,需古二大框架”,侧面印证多方参与的可能性。
而游本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这场争夺的“道具”。 他公开致谢秦雯时,网友发现实际功劳可能归属古二;他朋友圈的修行内容,被当作攻击同行“人设虚伪”的子弹。 更微妙的是,《繁花》剧组声明否认古二的编剧身份,称其仅为“前期资料员”,但未直接反驳录音中秦雯对游本昌的具体言论。
当纯粹艺术心遭遇功利职场
游本昌曾有一句名言:“演员是职业,明星是出风头。”他一生践行着这种价值观《济公》爆红后拒接广告,晚年仍称“演员要演到死”。 然而,在当下娱乐圈,这种纯粹反而成了异类。 录音风波暴露的不仅是个人言行争议,更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方将艺术视为修行,一方将创作场化为名利竞技场。
游本昌的故事,成了这面镜子最清晰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