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5名印度军人踏上俄罗斯土地参加联合军演时,莫迪向世界发送了一个明确信号:印度不会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这场发生在北约家门口的军事演习,不仅是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强硬回应,更揭示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印度国防部证实派出65名军人参加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 这些来自陆军库马盎联队的印军人员驻扎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的穆利诺训练场,与俄军部队进行联合训练、战术训练和特种武器技能训练。 虽然训练场远离北约国家边境,但政治象征意义十分显著。
此次军演内容包括对非战略核武器使用的规划与审查,以及评估部署“榛树”导弹系统的方案。白俄罗斯国防部透露演习所有既定任务已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土耳其和匈牙利等3个北约成员国也派观察员观摩了此次军演。
印度参加军演的决定直接回应了美国的关税政策。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累计高达50%,理由是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 这些惩罚性关税使印度成为美国关税战中最大的受害者,严重打击了印度的纺织、珠宝和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
美国不仅施加关税压力,还要求印度向美国农产品开放市场,允许其零关税进入。 这对印度农业构成了严重威胁,考虑到印度农业人口占比高达40%,且农业体系相对脆弱,莫迪政府无法承受美国农产品大规模涌入带来的冲击。
面对压力,印度选择了多边应对策略。 莫迪政府一方面参加俄白军演展示与俄罗斯的持续合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机会。 就在军演期间,特朗普与莫迪通了电话,祝贺他生日快乐并感谢他为结束俄乌冲突作出的贡献。
美印贸易谈判代表团重新启动了此前被搁置的贸易谈判。这场谈判原本应该在上个月进行,但由于美方突然单方面取消,导致双方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从之前的高高在上变为主动寻求对话与合作。
印度同时加快了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磋商。 印欧FTA谈判始于2007年,因种种因素陷入停滞,直到2022年6月才重启。 如今双方都表达了尽快达成协议的意愿,正在围绕关键商品市场准入等23个领域展开磋商。 这对印度来说意味着减少对不稳定的美国市场的依赖。
莫迪政府还在拓展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 2025年7月,莫迪用八天时间完成对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及纳米比亚的“闪电五连访”。 这是莫迪执政11年来时间最长的出访,创下多项纪录:印度总理30年来首度踏足加纳;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到访阿根廷;近60年来首次访问巴西。
印度在多元外交中注重推广“DPI+”模式,依托印度在数字身份认证、移动支付领域的成熟经验,大力推动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国际化。 Aadhaar身份平台和统一支付接口已经在南亚及中东多国落地,莫迪此次还试图将UPI扩展至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及纳米比亚。
关键矿产外交也是印度的重要战略。 为了推动“印度制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印度必须确保稳定的稀土、锂、钴等关键矿产供应。 莫迪政府一方面加入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海外矿产有限公司在全球布局资源。 阿根廷的锂项目、纳米比亚的铀矿都是莫迪此行的重点议题。
印度还重新定义了印度洋战略。 自2015年提出“萨迦尔愿景”以来,印度一直将印度洋视为战略要冲。 今年莫迪在毛里求斯提出“马哈萨迦尔愿景”,把合作范畴由印度洋沿岸国家扩展至整个南半球。 印度洋被重新定位为全球南方外交的核心舞台。
西方国家对印度参加俄白军演作出了强烈反应。 德国外交政策分析师乌尔里希·斯佩克称印度参加此次军演“越过了红线”。 芬兰战略预测专家萨里·阿霍·哈夫伦认为印度参与军演“不妥当”。 英国媒体直接指出这是“对北约的挑衅”。
面对这些反应,印度继续表现出与俄罗斯加强合作的决心。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俄外交部的声明报道称,尽管印度面临压力和威胁,但仍表现出继续扩大同俄合作的意愿。 俄印关系正稳步取得进展,任何阻碍该进程的企图都必将失败。
印度在大国博弈中采取平衡策略。 莫迪政府不会完全倒向任何一方,既会继续与美国举行联合军演,也会保持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既会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也会在边境问题上保持强硬立场。 这种平衡策略虽然风险很大,但为印度赢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国际话语权。
印度参加俄白军演的决定反映了其战略自主性原则。 印度拥有大量俄制武器,参与军演也有观摩这些武器使用方式的实际需求。 印度在美俄之间保持着微妙平衡,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印度的外交策略体现了其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 莫迪政府的所有外交动作都围绕着维护和发展印度自身的国家利益这个核心目标。 当美国的关税政策严重冲击印度出口时,转向中国市场和俄罗斯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现实的经济压力是印度外交摇摆的重要推手。#秋季图文激励计划#